一般而言,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包括:政府、家庭、企业、社会组织。尽管养老模式不尽相同,各国都在寻求不同主体之间在养老职责与供需之间的平衡点。国家通过建立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医疗健康保障制度等,从制度和体制上提供稳定持续的系统性保障。但归根结底,养老义务的最基础作用在家庭,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都需要家庭直接参与或发挥家庭的作用。相对于社会化方式,家庭提供服务的成本更低、更便捷通达,而且,如果家庭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老人的合法权益更不容易得到保障,监管难度更大。
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强化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然而,由于政策缺失,我国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第二章对家庭赡养和抚养进行了规定,明确: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并规定了赡养和抚养义务包括: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不得擅自改变产权关系或者租赁关系,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赡养人有维修的义务;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等等。
但事实上,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4-2-1”家庭结构,很多家庭“有心无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只是规定了“家庭必须怎么做”,即家庭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没有相应的支持家庭发挥作用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由于客观经济能力或其他原因,也有部分家庭“无力无心”,甚至“有力无心”。尽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实际上,由于身体不便和经济收入等原因,加上“家丑不可外传”等观念,老年人维权的渠道并不通畅,维权程序复杂,维权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高。
发挥家庭基础性作用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不只是中国有“养儿防老”的文化和传统,事实上,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所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世界各国在鼓励生育、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鼓励移民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从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看,首要的是要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例如,日本在过去的40多年里持续通过经济补偿、服务配套等方式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法国是目前世界上鼓励生育政策较为完善的国家,政府每年用于推动生育率的家庭福利政策资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左右,美国国会于1993年通过了《家庭和医疗休假法》,明确提出任何员工可以因产假、照顾产假、照顾家庭成员生病等原因向雇主请长达3个月的“家庭照料假期”(Family Care Leave),而雇主必须保留员工的职位。2000年,美国把“全国家庭照顾者支持项目”写进《美国老年法》,以保障各州的养老机构与社区服务提供商共同开发为家庭照料者提供支持的各项服务。新加坡政府从1998年开始主办每两年一次的“亲家庭企业奖(Family Friendly Employer Award)”,鼓励企业提供弹性上班工时、在家远距离工作等有利于员工平衡生活的措施。此外,在支持家庭发挥作用上,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还包括:建立长期照护制度、对家庭适老化改造和设备购置等给与经济支持或税收减免。
应尽快完善支持家庭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要加强家庭建设,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
应系统研究建立健全家庭照顾者支持政策。一是,以经济补偿、税收减免、服务配套、带薪休假安排、免费培训照护知识等方式减轻家庭育儿负担、鼓励生育,减轻家庭养老负担、鼓励家庭开展力所能及的照护;二是,在街乡社区层面,通过“时间银行”等机制鼓励亲属或社区邻里开展养老服务;三是,以教育引导和法律强制性要求相结合,完善老年人维权机制。包括落实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协助老人维权上的主体责任,开展老年人维权法律援助,等等;四是,对经评估符合条件的老人和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给与一定的资金补贴,减少老人因跌倒等伤致病的隐患,营造老年友好宜居环境;五是,着力推进居住区适老化环境建设。在开展老楼加装电梯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更新,加大居住区层面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建设,突出对公共通道、公共照明、社区休闲绿地、街心公园、社区健身场所等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使老人不仅“下得了楼”,还“出得了门”、“上得了车”。六是,切实加强家庭建设,树立良好家风。比如,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安徽省就在全省农村推广,由村民委员会或老年人协会与子女或家庭赡养义务人签订《赡养协议》,监督家庭责任落实,同时开展宣传教育和“孝亲榜样”评比等活动,通过乡村公俗民约和道德约束等,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