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宏,1949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农村改革发展的见证者。笔者回忆青年时期在农村工作10年历程,此文谨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心语: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我是土生土长的永宁人,参加工作后,在永宁工作了17个年头。1979年至1988年这10年间 ,我在永宁县委农村工作部工作,先后任干事和副部长。有幸亲历了农村改革的历史大潮,经历了由实行二十多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生产经营体制向“双层经营,户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过程。亲眼看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在改革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创造精神,亲身经历了生产力大解放后,农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的决定。这个决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农村改革也是春潮涌动。
我的家乡永宁县,地处宁夏银川平原中部,属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区,排灌畅通,生产条件较好,是宁夏主要产粮区之一。在改革之初,面对要不要改革,怎样改革,曾存在一些争论和分歧。有的人认为象这样条件的地区不适宜搞家庭联产承包,实行集体统一经营管理,走集体化道路才是合理的。有的认为,永宁县自然条件虽好,但并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当时,大部分生产队长期过着“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的苦日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不能让老百姓摆脱贫困,大家心里面并没有底。“左”的保守派思想顽固抵制,小脚女人般故步自封,曕前顾后怕犯错误,既得利益者的埋怨等等。当时的焦点,就是落不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人说,那是“洪水猛兽”,会让社会主义成果退回到解放前;有的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延缓改革落地。这样的争论和探索,持续了近两个年头。
当时,县委农村工作部的工作人员整天走村串队调查研究,寻找典型,总结经验,忙的不亦乐乎。那时的我,30出头,在部里任干事,精力充沛,骑着自行车一跑就是三四个公社,一出去就是一个星期,走到那里住到那里。调查中得到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就变成了工作简报、调研报告、新闻稿件。由于经常深入基层,掌握的素材多,投给新闻单位的稿件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增加,“命中率”也不断提高。撰写的《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发展多种经营是安排多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不容忽视》等上百篇稿件被宁夏日报刊登。其中,《试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发展趋势》,在1988底宁夏回族自治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上获得优秀论文奖。
那时候,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遇到不好解决,没有先例的难题 ,就到基层去找明白人“问计”。还别说,很多问题,都是在下乡调查中找到的答案。
“泥腿子”练成了“笔杆子”,这段工作经历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甚至是终身受益。
永宁农村改革之前是集体统一经营管理下的小段包工制度,劳动中的“大帮混”和分配上的“大锅饭”极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永宁农村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实行分组作业,联产计酬。
在改革之初的1980、1981年,相当一部分生产队先是将劳动力划分成几个作业组,将耕地、牲畜和农具等生产资料固定到组,实行分组作业,联产计酬。经民主协商确定当年的产量指标,定产指标内的部分由生产队统一核算分配,超额完成的部分归作业组支配。
1980年,全县550个生产队中,有340个实行分组作业,联产计酬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对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制度,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也涌现出了一批增产增收显著的先进典型。
还有一些生产队是实行按专业承包作业的方法。如杨和公社王太2队,将全队劳力分成两个组,农业组负责大田作业,副业组负责烧制砖瓦,分别签订了承包合同。年底跟踪调查发现,这种方式效果很好,粮食总产量和副业收入实现双增长,社员人均分配收人达到374元,比上年提高了108 元。
望洪公社望洪6队,将全队劳动力分成八个专业组。6个农业组专门从事农业生;1个副业组专门从事副业生产;1个畜牧组专门从事畜禽养殖和积肥。每组制订生产考核目标,实行增奖减罚。这种责任制,有效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农业与副业两不误、两促进,增产又增收。当年粮食增产12.5万公斤,社员口粮达到530斤,比上年提高了60斤。
增岗公社史庄8队原来是个穷队,1979年年人均分配收入只有87元。1980年实行专业承包责任制,到年底,粮食总产增加了9万斤,副业收入比1979年提高了3倍。社员口粮从上年的380斤提高到455斤,人均分配收入从87元增长到221元。
第二个阶段,实行联产到户阶段。
分组作业实行一年,虽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群众仍然不满足于这种联产不直接的责任制,说这是“大锅饭”变成了“二锅饭”。于是,有一些生产队大胆实行联产到户、到劳责任制,使农村改革朝着家庭联产承包的方向大大迈进了一步。
望远公社丰盈6队,是那几年我去的次数较多的一个队。1981年,这个队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全队54户,273人,产粮28万公斤。
望洪公社西和10队,年年粮食不够吃。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光水稻一项就超产3万公斤。农户打下的粮食无处堆放,就用泥巴糊在房顶上。农民们都高兴地说:“联产承包就是好,我们往年都是为缺粮吃发愁,今年却是为储粮发愁了。
通桥公社是最穷的公社,连年位居全县8个乡镇中的倒数第一,号称永宁县的北大荒。实行联产承包,他们公社力度最大,变化也最大。以政台大队为例,11个生产队中有9个实行联产承包。当年,全大队粮食总产量由上年的70万公斤增加到105万公斤,增产了70%。这么大的变化让很多人不敢相信,认为是吹的,编的,但我知道,这个数字是真的。该公社的下河大队,地处黄河滩边,有一些低洼盐碱地,产量很低。春天每亩播下种子25公斤,收获时只有40公斤,刨去投入的化肥、农药和劳动,入不敷出。当时的大队党支部出了这样一个招数,把这些产量低的拉腿田,直接划分给农户。每亩定产量75公斤,定产以内的部分顶承包户口粮,超产部分全部归承包人。这个办法农民非常欢迎,争先恐后地往地里增施肥料,改良土壤,加强管理,当年就使多年的拉腿田变成了丰产田。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从大量身边的典型事例中看到了希望,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1982年,永宁县8个公社、80个生产大队,55O个农业 基本核算单位,全部实行了以包干到户为基本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二十多年的按劳动工分核算的分配制度彻底终结了。
这一年,8个公社全部增产,粮食总产量达1.25亿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从此,农民不断的出现了电视机、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等高端消费品。从1982年起,中共中央又连续5年,发了5个1号文件,主要是强调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其中,1984年的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后来又延长到30年不变,给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进一步稳定了政策,稳定了人心,使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成为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